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網路吸金高手 歐巴馬的網路提款機

200多年前,美國大選,林肯只能坐著馬車巡迴演講;七八十年前,為了獲得勝利,羅斯福已可以拿著廣播喇叭進行宣傳;到了甘迺迪時代,在電視上面對萬千觀眾發表演說成為了常態。 

如今,2008年美國大選,不管是歐巴馬、希拉蕊、麥凱恩,都爭先恐後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發佈即時動態,同時也收集民意民聲。 

據世界經理人學堂報導訊,矽谷的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能夠利用網路全部潛力的競選者,將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紐約日報》也認可這一點:“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路。” 

網際網路,這種最開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參與到選舉的政治事務中。 

歐巴馬,47歲的黑人偶像,憑藉著平民出身、經歷複雜的優勢,打出“革新”、“夢想”的旗號,在一臉陽光帥氣中,成為了最會利用網際網路工具的人。 

在網路的強力推動下,歐巴馬會成為“網路總統”嗎?

 

1.網路“吸金”高手 

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歐巴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萬美元捐款中,有2800萬美元是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單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和傳統的通過競選集會,以及舉行募款餐會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歐巴馬得到的這些小額捐款,多半是自發的網上轉賬。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選時期,歐巴馬小試牛刀,被人稱為“菜鳥”的他“一鳴驚人”:通過網際網路,獲得了10萬人的捐款,人數是希拉蕊的兩倍!捐款數額也超過了希拉蕊。從那時開始,歐巴馬就擁有一個“網路提款機”。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國網民對於美國大選的關注程度空前高漲,這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對歐巴馬的關注。兩年前,幾乎很少有人知道歐巴馬,但他卻以草根的出身,在 2008年美國大選中迅速走紅,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歐巴馬旋風”席捲全美。在“超級星期二”的大規模初選後,歐巴馬一度連續在11個州戰勝希拉蕊,不僅打破了“希拉蕊是不可替代的民主黨候選人”的神話,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競選“奇跡”。 

而引起中國網民共鳴的是,歐巴馬的成功,是源于他作為網路技術的支持者,不但構造了一個數量龐大的粉絲團,調動了那些從未接觸過選舉的網民的政治熱情,掀起了巨大的歐巴馬熱,更讓這些網民成為他競選的經濟基礎。 

如果告訴你,歐巴馬競選所需的數億美元資金,竟然有80%來自於網路募集,你相不相信?可這就是事實,他運用網路獲得源源不斷選舉捐款的崛起神話,令人驚歎。 

歐巴馬在3月份籌款超過4000萬美元。雖然這個數目低於他2月份籌得的“創紀錄”的5500萬美元,依然能在美國總統競選人單月籌款“排行榜”上高居第二。歐巴馬的競選班子成員說,3月約有44.2萬人為歐巴馬捐款,其中21.8萬人是第一次為他捐款,顯示其“吸金”能力源源不絕。 

據統計,自歐巴馬宣佈競選總統以來,約130萬人為他捐款,其中大部分捐款來自網上,有網路專家稱歐巴馬擁有一台“網路提款機”,迄今他已累計籌款2.33億美元,金額之高為參加今年總統選舉的所有競選人之最。相比之下,希拉蕊3月籌款額僅為2000萬美元,只是歐巴馬的一半。 

美聯社分析說,歐巴馬的“籌款秘訣”在於他主要依靠來自“小捐贈者”們的網上捐款。希拉蕊的募款策略設定在拉到大筆的捐款,尤其針對那些捐款超過1000美元的贊助者。反觀歐巴馬,則是選擇專注于擴大基層選民的數目來拉高捐款總額。也就是說,更少但更有錢的美國人會支持希拉蕊,更多而更窮的人則站在歐巴馬身後。 

眾所周知,總統競選是有錢人的遊戲,雖然擁有大筆的競選費用不是入主白宮的絕對因素,但卻是競選的經濟基礎。如今,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近8個月的時間,參加選舉的競選人已經募集到總額達10億美元的競選資金——這筆鉅款甚至比數個非洲國家經濟規模的總和還要大。

 網際網路捐款的便利性讓捐款成為彈指間的舉動,省時又省事,甚至許多從不曾做過政治捐獻的人,如今也決定慷慨解囊。分析人士認為,這次選戰中網際網路上的募款如此興盛,也反映出過去幾年來政治草根組織的壯大。他們選擇在這次的選舉中全力出擊,是因為這次選舉將是美國自1952年以來首次沒有在職的總統或副總統加入選戰,因此造成“人人都有機會”的局面。人們總是說,任何一任美國總統的背後,都有一個利益集團,而這一次,或許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有更多的網路平民可以站在歐巴馬的背後。

《時代週刊》評論:“歐巴馬所得的募款,可能來自數千位不計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帳面上無法看到的資料,將在未來的選票數量上體現,人們期待著這樣的驚喜。”

 

2.網路上虔誠的“歐巴馬粉絲團” 

為歐巴馬籌款的馬克-戈倫柏格,是矽谷的一位風險投資專家,2004年大選時曾幫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裏在加利福尼亞州籌款。

 馬克-戈倫柏格,加上加利福尼亞州前審計長、eBay創始人之一史蒂夫-衛斯禮,還有其他一批網路精英,幫助歐巴馬將官方網站打造成了一個支持者的活動中心――只要在網站上註冊,就能得到名為“我的歐巴馬”的網路即時通告,詳細瞭解歐巴馬的動態。

 粉絲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遞區號,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歐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資訊列表,並據此加入支持歐巴馬的團體。

 戈倫柏格說:“這些集會吸引了社區人群的極大興趣。人們一回家就上網捐款。而這些人以前從沒捲入過競選活動。”

 相形之下,歐巴馬的黨內對手――希拉蕊,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置了類似的“郵編定位”功能,以聚攏和發展支持者,但效果遠遜于歐巴馬。原因是,歐巴馬比希拉蕊更懂得怎樣運用網路。

 歐巴馬和他的競選團隊,將網路技術用在了選舉上。通過分佈者地圖,支持者們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聯繫,也可以在網站裏交流資訊、建立博客、召開網上集會等。

 還有更多的熱心粉絲,通過Myspace這類交友網站,積極地為歐巴馬拉票——個名叫喬-安東尼的歐巴馬熱心“粉絲”,靠著一己之力,竟然為歐巴馬斂聚了16萬人的支持!

 還有電子郵件――只要在網站登記了的人,每天都會收到郵件,隨時瞭解歐巴馬和選舉的一切相關資訊。比如,要是正在實況轉播歐巴馬的辯論,他們會叫你馬上去看。

 偶爾,歐巴馬和他的團隊還會製造緊張氣氛——當希拉蕊為競選捐出500萬美元時,歐巴馬的競選班子馬上發出消息說,我們也得迅速趕上。不到24小時,人們為歐巴馬捐贈了足足800萬美元。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歐巴馬知道經常上網和有時間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大都沒那麼多時間,也不會自降身份與窮人一起爭論”,一位歐巴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數作為評判,歐巴馬無疑將獲勝。”

 更讓歐巴馬開心的是,網路上出現了許多力挺他而又引起巨大轟動的視頻內容,這為其聚集了大量人氣。

 最初,好事者將希拉蕊惡搞成高高在上的老大,然後被一錘子敲碎,最後出現的則是歐巴馬競選網站的網址。

 更有甚者,26歲的模特,以性感造型為歐巴馬拍了一個短片,上載YouTube後,非常火爆,點擊次數逾540萬次,入選《People》雜誌和《新聞週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之一。當然,因為這些短片的緣故,埃廷格自己也紅了起來,多家報紙和電視臺都找上門來,約她採訪。這類含有娛樂、搞笑風格的短片,為歐巴馬帶來了廣泛的人氣,於是他的演講也在網上大行其道。他在費城演講的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出次數,超過了所有電視頻道直播時的觀眾人數之和。歐巴馬費城演講視頻也成為Youtube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政治人物視頻。

 

3.網路時代“黑小子”是“美國夢”的化身 

“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平民化優勢,通過手機短信、網際網路、部落格、書籍等各種媒體,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數量龐大的非主流人群。”一家媒體這樣評價歐巴馬。 

和萬千網民一樣,歐巴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於夏威夷的他,父親老貝拉克?歐巴馬是肯雅一名黑人經濟學家,母親鄧納姆則是一名白人女教師。 

婚後不久,老歐巴馬拋妻別子前往哈佛大學讀博士,畢業後,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回到了肯雅,成為他第三任妻子。

 鄧納姆,則在歐巴馬6歲那年,嫁給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經理,4年後離婚。歐巴馬在雅加達度過四年後,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擠在一個很小的公寓裏生活。

 “當時,我與任何一個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歐巴馬在自傳《源自父親的夢想》中這樣寫道,“煙酒、大麻…我希望這些東西能夠驅散困擾我的那些問題,把那些過於鋒利的記憶磨到模糊。”

 歐巴馬說,父母兩人多次的婚姻,給他帶來了7個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個妹夫還是華裔。

 如此出身,沒有阻擋歐巴馬向上攀登的步伐――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先是在一個窮人社區工作,年薪只有1.3萬美元。

 後來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接著從政,當上州議員。2004年,他成為了國會參議院內唯一的黑人議員。

 在整個參議院裏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報稅的人。為了獲得競選國會參議員的經費,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

 這些故事說起來,當然讓人感到心酸,但卻感動著美國人――底層出身,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簡直就是真實、生動的“美國夢”故事!

 曾採訪過歐巴馬的一名網站主編說:他在網際網路上如此受歡迎並不讓我驚奇。他剛剛46――對於贏得大多數網際網路一代來說足夠年輕。 

他早期深入社會性網路,在網路票選中獲得年輕人的青睞可能獲益于早期的培養。

 一年多來,來自美國各地的幾千上萬名年輕人――大多是學生――響應歐巴馬發出的謀求變革的號召,前來參加歐巴馬的競選活動。一個細節是,報名為歐巴馬在艾奧瓦州競選提供服務的志願者人數太多了,歐巴馬的團隊已無法為他們安排住所!

 這些年輕的支持者成就了歐巴馬。他們年齡大多不超過20歲,不僅對17歲和18歲的首次投票者有著巨大影響,而且在網路上,他們是有號召力的主角。

 因為他們看重的是,靠著個人努力成功的歐巴馬,身上有著自己的影子,也寄予了網際網路的精神: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

 一位網友這樣寫道:“誰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如何實現?歐巴馬就是榜樣!”

 另一位網友說:“我不瞭解他的政策,但是我覺得他好帥,而且儒雅,演講又有激情,可以說是美國政壇文筆最好的……”

 或許,沒有哪一屆美國總統選舉,像今天這樣通過網路而活力四射,也沒有哪一位“草根”如歐巴馬式的候選人,通過網路而獲得大量的支援。 

當然,歐巴馬們聽到的不僅僅是支援,還有尖刻的反對――更多時候,他們無法控制他們的資訊以何種方式在網上傳播,又被大眾如何解讀。 

3月中旬,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台曝光了歐巴馬所屬的三一聯合基督教會牧師賴特富有爭議性的一組錄影。媒體還發掘出,這位牧師在9-11後的首個佈道會上宣稱,美國遭受恐怖主義罪有應得。

這給歐巴馬添了大麻煩,他不得不發表文章《我的信仰和我的教會》,同時又針對種族問題,做了長達40分鐘的演講。

與此對應,在網路流行賴特錄影的階段,歐巴馬的支持率持續走低,而隨著他的澄清文章和演講四散遠播後,他的支持率開始提升。

這,或許就是網際網路的魅力――所有人都平等、真實,在爭議中獲得民主。

電子行銷家麥克林認為,“在古希臘,公民不僅有權利而且有義務參與國家的決策。而今天候選人要對網路提出的政治問題直接回答,這種方式是回到了民主的源頭。”

所有的一切——人力與物力的支援,使網路成為歐巴馬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提款機。歐巴馬,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黑小子,最終能否從這場彰牽動了億萬人的選舉中勝出,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轉貼自網路)